查看原文
其他

一盘历时三年的“局”?梅根与奥普拉是如何一步步“走”到一起的?

非非马 非非马FM 2021-05-30


上篇推送,我写了《梅根接受奥普拉专访“爆料”,是黑了王室,还是黑了她自己?》,从公关角度分析(吐槽)了这次在全球搅起轩然大波的爆料式受访。


而作为一个新闻专业出身、做过10年职业记者的老媒体人,今天我想从新闻角度入手,说说我对这个“炸弹式采访”本身的质疑与思考。


这个采访,带着显而易见的倾向性与主观性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,同立场、有默契。也因此,奥普拉放任“漏洞”不追问、不质疑。


这两天,我仔细查证核实了大量资料,不得不说:两人关系的确“不一般”。


据《泰晤士报》的报道,奥普拉是在梅根嫁入王室前两个月才认识她。当时,奥普拉就想做梅根的专访。“奥普拉三年追逐,最终开花结果。”


那么,奥普拉的梅根之访,是一盘历时三年的“布局”吗?两人又是如何,一步步“走”到一起、成为“利益共同体”的?


其实,早在这次专访之前,全世界的媒体就已经多次报道两人的“好友”关系、“好邻居”关系。


可如果,采访者的立场很难秉持公正客观,甚至,背后还有盘根错节的利益关联,这样的采访真的“合适”吗?


今天,就一一说说。



1. “大赢家奥普拉”


在这次访问播出后,《卫报》、《华盛顿邮报》和《洛杉矶时报》等媒体都发出了这样的评价:


奥普拉是这次访问的最大赢家。


除去奥普拉卖这档访谈赚取的高额版权费(700-900万美元之间),据SKY TV报道,全世界已有超过5000万电视观众收看了这次采访,并且数字仍在持续增加。


在新旧媒体更迭的今天,虽然这个数据无法与1993年奥普拉专访迈克尔·杰克逊的辉煌相比——当日就有3600多万美国观众收看,是美国有史以来收视率第四高的节目,在美国个人访谈类节目中更创下至无人能破的收视率No.1纪录——但是,这次对梅根的访问,依然是奥普拉继2011年《奥普拉脱口秀》停播之后,最受瞩目的一次“秀(chat show)”。


在长达25年的脱口秀节目停播后,奥普拉这些年进军新媒体,做付费频道,虽然ICON地位依旧,个人谈话节目也一直在做,但节目本身的影响力和其巅峰时期相比,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我身边的不少媒体朋友甚至都以为她已转居幕后,不再做主持节目了。


远的不说,2020年在Apple TV开播的《奥普拉访谈(The Oprah Conversation)》IMDB评分仅3.3,仅157人参与了打分。这档节目里,奥普拉的访谈对象包括了前总统奥巴马。



疫情时期,《奥普拉说新冠(Oprah Talks COVID-19)》的播出效果也未见波澜, IMDB评分仅2.8,54人参与了打分。



其实,奥普拉从未停止对明星与名流的采访,就在去年她还做了一场关于生命健康的巡回访谈,访问了LADY GAGA、米歇尔·奥巴马、詹妮弗·洛佩兹、巨石强森等。虽然节目可免费在线观看,但影响力与受关注度,难回巅峰。



从奥普拉的个人主持事业来讲,她亟需一颗能助她重塑辉煌的“棋”。


梅根就是那颗“棋”。


毋庸置疑,奥普拉此次专访梅根的轰动性“效果”,与受访者梅根的“独特身份”、“独特经历”直接相关,更何况还有“梅脱(Megxit)”引发的巨大争议性与话题性作为“新闻布景”。


换句话说,这样的轰动性采访,关键点不在于谁采访,而在于谁受访。


比如,1995年黛安娜在BBC做的那次专访也引发了世界性轰动,但有多少人记得究竟是哪位记者采访的呢?是受访对象的重磅性、话题性,以及采访本身独有的稀缺性、独家性,决定了这档采访的轰动程度。


所以,从新闻传播角度而言,谁能拿到嫁入王室、不再能随便开口的梅根的独家采访,就必然意味着“轰动性”。


也所以,《泰晤士报》才会“感慨”:“奥普拉三年追逐,最终开花结果。”


事实上,早前在CBS的早餐节目中,奥普拉也亲口承认,早在三年前梅根和哈里刚刚大婚后不久,她就提过想做一次专访。



2.  历时三年:奥普拉与梅根是如何一步步“走”到一起的?


未嫁入英王室之前的梅根,不过是刚刚凭借《金装律师》在美国有了一些小知名度的N线演员。作为明星,她的“咖位”还远远不够格坐在奥普拉的采访桌前。


所以,当三年前奥普拉突然以梅根、哈里的“个人好友”身份,成为婚礼的“last-minute guest”时,很多媒体都曾感到意外。



事实上,据《泰晤士报》报道,奥普拉这位梅王妃“好友”,是在梅王妃嫁入王室前两个月——才在CBS王牌主持人盖尔·金的牵线下,与梅王妃第一次见面。


从那次见面开始,到三年后的这次采访,两个人也的确一步步成为了“好朋友”、“好邻居”。


毕竟,这种需要是双方的、相互的。


对前美国演员出身的梅王妃而言,她也非常需要一个在国际上、尤其是美国本土拥有强大影响力和粉丝基础的“盟友”。


被誉为“媒体女王”的奥普拉,毕竟是高峰时期观众多达数千万的QUEEN级主持人,不止对整个美国社会有着庞然的影响力,节目更卖到了一百多个国家。《名利场》杂志曾经说,argubally,奥普拉的文化影响力超过了任何一个大学校长、政客,乃至宗教领袖,除了教皇。几十年来她遍采美国一线明星与名流,人脉关系网,


  • 梅根婚礼前,奥普拉主动接近梅根妈妈


在梅根与奥普拉初次见面后,很快,就有媒体报道奥普拉在婚礼前主动拜访了梅根的母亲多莉亚·拉格兰德,还多次邀请她到自己的洛杉矶豪宅做客。


奥普拉自己也曾在接受Entertainment Tonight采访时证实,她与梅根母亲会一起练瑜伽,她也亲自下厨为她做过饭。在听说梅根母亲喜欢橘子后,还送了自己果园的橘子给她。


奥普拉还反驳了那些说她为了专访梅根“送礼贿赂”其母亲的言论:


“所谓礼物就是自家花园长的橘子,如果橘子能换来专访,那我会经常这么干!”


  • 奥普拉声援“遭受英媒不公对待”的梅根


在奥普拉与梅根的关系中,2019年是关键性的一年。


这一年,梅根在英国从媒体宠儿急转直下,成了经常被非议的对象,对她形象不利的报道和评论愈来愈多。这时,奥普拉公开在CBS的节目上声援梅根:


“我认为她没有得到媒体公正的对待。如果人们了解她的为人,就会发现她其实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、热心慷慨的人。”


那一年,梅根还在由英国独立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《哈里和梅根:非洲之旅》中,首度谈到了自己的不快乐,但当时反响并不好。据Best Life报道,消息人士称奥普拉帮助梅根“复盘”了那个访问,指导她有哪些地方没做好。此后,奥普拉成了梅根导师(mentor)的传闻,也不胫而走。


  • 奥普拉与哈里合作纪录片


也是在2019年,哈里和梅根于Ins上官宣:哈里将和奥普拉合作一档有关精神健康的系列纪录片,并于APPLE TV播出。



不过,这档纪录片由于疫情等各种原因制作延时,未能按原定计划于去年秋天上线。


  • 阿奇出生,奥普拉送书。


2019年5月,梅根诞下阿奇。


而在阿奇出生前一周,奥普拉已经在接受Access Hollywood采访时宣称:已经为宝宝准备好了礼物,虽然还不知道ta的名字与性别,但ta会有一辈子读不完的书!


随后在阿奇一周年生日时,哈里亲自给梅根与阿奇录了一段读书视频公布到社交媒体上,读的正是奥普拉亲自为阿奇选的《鸭子!兔子!》。在这段视频发布后,该书销量迅速上升。



媒体们发现,书上贴着一张sticker(贴纸),印着“阿奇读书俱乐部”。这正是奥普拉通过“奥普拉杂志(The Oprah Magazine)”为阿奇创立、运作的专属读书俱乐部。



这里可以和大家补充交代一个背景:


奥普拉是美国出版界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

自1996年她创立奥普拉读书俱乐部(先有15年的电视版、后有自2012年relaunch的2.0版,2019年又有了Apple TV版),她影响力巨大,甚至被称为图书市场的“金手指”。



虽然奥普拉个人秀不复当年辉煌,但她依然对美国图书市场有着近乎“点石成金”的影响力。只要有奥普拉的推荐,基本就能保证畅销。据统计,过去这些年来,她推荐的书销量平均可提升60万册。


也所以,据报道称,在她决定要推荐某书时,通常会提前一周与出版社签署一份不可公开的私密协议(NDA),协议具体内容不得而知,但出版社在签署协议之后,会紧急加印数十万册乃至100万册图书,以防销量突增、供不应求。


奥普拉过去以推荐小说为主,从经典到新作。未来,她是否会介入童书的推荐,目前不得而知。不过,她此番“联动”梅根、阿奇“试水”《鸭子!兔子!》,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,都证明了他们的确对童书市场具有巨大影响力。


至于梅根,她和哈里已经与流媒体spotify签下合约(据媒体估计价值在1800万到3000万英镑之间),制作专属播客Archewell Audio (正是以他们的儿子阿奇命名),不知道两人是否会在播客里做童书推荐?


但至少,在梅根哈里与NETFLIX签署的制作合约里(据媒体估计价值为1.12亿英镑),包括了儿童节目。


阿奇出生,奥普拉送书,它是一个单纯的出生礼,还是会衍变成一桩business?我们拭目以待。


  • 奥普拉公开支持“梅脱”


奥普拉与梅根哈里的“好(盟)友”关系,在2020年进一步明朗化。


2020年初,在“著名”的“梅脱”事件发生之后,奥普拉在接受TMZ访问时公开声援:


“我百分之一千地支持他们的决定。”


后来,我们看到了,梅根哈里在“梅脱”后搬到了洛杉矶,成了奥普拉的邻居——梅根也成了奥普拉口中的“邻居M”。


  • 奥普拉帮梅根投资的咖啡品牌站台


2020年12月,奥普拉在自己有1920万粉丝的Instagram上公开帮某咖啡品牌站台带货:



邻居“M”送来了一份圣诞礼物,很好喝的饮料,我的早晚饮品新宠。后悔没早点知道,实属“后悔没早买系列”。


最后,谜底揭晓——


这个咖啡品牌,正是哈里梅根投资的初创公司。



再然后,2021年3月7日,在多日铺垫宣传之后,这个轰动世界的专访播出。


  • 三年,从陌生人到“好友”


梳理完以上的时间线,我们清晰地看到,两个都带着黑人血统、都被认为“代表了美国梦”的美国名流,用三年时间,一步步从最初的“陌生人”,变成了后来的“好朋友”、“好邻居”。



客观而言,这里面未必没有相互的欣赏。如《纽约时报》专栏作者罗比·路德维格博士所言:“她们作为’非常有野心’的女性的共同经历,是双方关系的基础。”


更何况,“少数族裔”的共同身份背景,天然拉近了她们的心理距离。长期以来,奥普拉一直都致力于在美国支持黑人群体的利益发展,这无疑应该受到肯定,她在成立自己的娱乐公司后,也多次说,要把更多的有色人种、少数族裔创作者推向台前。所以,我的个人分析,她对梅根,可能多少都有基于此而生出的情感支持。


但同时,我们也无法否认,这背后客观存在着所谓名流之间的强强联合、互相站台,甚至是利益结盟。


比如,奥普拉需要梅根的专访,梅根也需要奥普拉在美国的庞然影响力与人脉根基,尤其是在她和哈里脱离王室之后。


Best Life评论,奥普拉就好比一张进入美国名流圈的“通行证”,有奥普拉分享的关系,梅根和哈里才能真正融入美国名流圈。


作为“全媒体女王”,全世界最知名的媒体明星,奥普拉仍然在美国有着足以左右政界、娱乐界、媒体界以及民间舆论的力量。


不得不说,访问播出后,美国从白宫到希拉里,从明星到公众,很多人公开支持梅根哈里,与奥普拉本人在访谈中毫不掩饰的立场倾斜有很大关系。


尤其,奥普拉任由梅根哈里的一些有问题、有错误的“一面之词”播出,采访中不追问,事后不调查、不补充说明、不平衡报道。(下面我会做进一步分析说明。)



根据YouGov调查:


分别有58%的美国人和72%的美国黑人,认为梅根的种族身份影响了她在王室的遭遇,


61%的美国人和76%的美国黑人,认为梅根的种族身份是她遭受英媒不公对待的原因。


这个采访,生动地诠释了,什么叫“带节奏”。


由奥普拉做采访者,梅根可谓是“ totally in safe hands”. 



3. 为什么我说奥普拉对梅根的采访,有违媒体伦理


诚然,准确地说,奥普拉是一名脱口秀主持人,她素来以流露自己的真性情、毫不掩饰的主观性而著称,这一点,也是她早年做新闻主播而倍遭非议的原因。


也诚然,奥普拉以能够让各种明星名流对她敞开心扉而著称,人们爱听她和明星之间像老朋友一般地拉家常。


但是,但是,她对梅根和哈里的采访,既不是脱口秀,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一次“拉家常”。这,是一次新闻采访。


它关乎事实准确,关乎受访者以外的其他重要当事人,关乎巨大的社会影响,关乎英国乃至英联邦国家的政治稳定、社会稳定。要知道,在访问播出后,一些英联邦国家甚至兴起了“是否继续承认英女王为国家元首”的讨论。


如此重要的采访,身为可以左右舆论的“媒体女王”,备受美国人信赖与尊敬的奥普拉,本应更加谨慎、力求中立,遗憾的是,她首先就未能区分“朋(盟)友”立场和作为一名新闻采访记者的立场。



无法保持中立的采访,必然导致偏狭与漏洞百出的对话;更遗憾的是,它在呈现时,也未做任何“补救”,没有针对关键性事实做进一步核证调查、未做任何“平衡报道”。


下面举两个例子。


  1. 就阿奇肤色问题,梅根与哈里说辞不一,奥普拉不质疑、不追问。


在梅根最具杀伤力的“种族歧视”指控中,梅根的说法和哈里的说法显然是有矛盾的。


  • 梅根说,在她怀孕期间,哈里告诉他,曾被家人屡次问及孩子肤色的问题。


  • 但哈里对奥普拉说的是,类似对话只发生过一次,而且是在两人结婚之前。


如果是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,立刻就应该追问哈里和梅根:


  • 在这点上,你们二人的说法似乎不一致,你们之间对这个事儿到底是怎么沟通的?沟通过几次?


  • 是否是不准确的信息沟通导致了梅根产生误解?也导致她产生了许多本可避免的精神压力?


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,首先就应该对任何被采访对象的言论,保持谨慎与质疑,而当两位当事人就关键性事实给出不一样的说法时,本应升起更多的警惕性。


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,也应该分清楚,哪些是被采访对象的“主观感受”,哪些是“实锤”。远比问出当事人的“主观感受”更重要的是,问出“扎扎实实的证据”,问出那些“实锤”。



    2. 主观的立场和诱导性的语言。


比如,在梅根说了阿奇肤色问题被王室某成员担忧之后,奥普拉直接说:


“Because they were concerned that if he were too brown, that would be a problem? Are you saying that?”(因为他们担心孩子如果肤色过深,这会是个问题?你是这个意思吗?)


而梅根则就势肯定了奥普拉的“assumption(假设)”:


“If that's the assumption you are making, I think that feels like a pretty safe one.”(如果这是你的假设,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靠谱的假设。)


好吧,这哪是新闻采访,这分明是搭台演戏啊,不顾哈里之后分明给出了与梅根说辞相差甚远的事件描述。


而先谈阿奇肤色问题,并且对言辞漏洞不加质疑,紧接着就是阿奇没有王子头衔的话题被抛出——我们看到了,缺乏背景知识的无数美国观众,纷纷得出了这样的“观后感”和“结论”:阿奇就是因为受到种族歧视,才没有王子头衔的。



而在梅根与英国小报的“冲突”之中,奥普拉在采访中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清晰立场:


“英国小报对梅根的报道,就是不同于任何其他王室成员。一直找茬、一直做性别攻击、一直有种族歧视言论。”


显然,作为采访者,奥普拉完全不想掩饰自己的立场倾向。


我认为,中正的立场、尽职的调查、追问真相的天职与勇气,是生而为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,也是ta的生命线。


这是奥普拉在2018年接受金球奖终身成就奖时的发言



媒体,不应是为个体私利服务的“武器”。


媒体人,手握的“权力”越大,越应谨慎使用才是。


如果,不是带着偏私的立场,如果,对被采访对象真的做了足够的功课,当梅根说出那番“白莲花”言论时,奥普拉本可以提出质疑与追问的。


梅根说她对皇室从不了解也不向往,“很傻很天真”地嫁入了王室,只渴望自由甜蜜的二人世界,甚至,连他们举世瞩目的婚礼,都非本愿,不过是配合做了一场“无奈的秀”。


可分明,市面上还流传着另一种故事版本。



梅根的同学Ninaki Priddy(图右)公布过她与梅根(图左)在白金汉宫外的合影,摄于1996年。这位同学还曾说:“梅根一直都对英国王室充满向往,渴望成为黛安娜2.0。”


就算奥普拉对这位同学的说辞与照片存疑,那么,是否可以借此机会直接向梅根求证:这是你说过的话吗?


最关键的,就在梅根自己从前的博客上,她自己就曾于2011年点评过凯特和威廉的婚礼:


“小女孩们梦想成为公主,长大后,小妇人们也似乎依然不肯放弃儿时的幻梦——你看那皇家婚礼的盛况与场景。”


我不知道,究竟是奥普拉没做够功课,还是选择性地遮蔽了一些事实。


奥普拉梅根访谈播出后,著名专栏作家Trevor Philips在Spectator犀利指出:


奥普拉应该问问哈里自己过去的行为和评论是否涉及种族主义,尤其是,他又如何解释自己在20岁时穿上纳粹军服的行为。


问得好。


所以,为什么在英国,主流受众没有被奥普拉“带节奏”?因为,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指出梅根哈里言辞中的各种漏洞,在向公众交代尽可能全面、均衡的事实信息。


根据YouGov的调查,梅根哈里在英国的支持率跌倒了有史以来的最低,有58%的受访者对他们持负面评价。



所以,媒体怎么报道、呈现一个新闻事件,直接影响、甚至是“操控”着受众的认识与态度。


不论我们是否承认,媒体(KOL),的确掌握着议程设置、影响舆论的“能量”。


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。但很遗憾,那个我曾经也非常喜爱与信任的“传媒女王”奥普拉,在这次做梅根访问时未能善用自己在大众传播领域的公信力、影响力。


在我心中,优秀的人物采访记者是易立竞那样的:秉持中立立场,尽职做足功课,敢于追问“他们不想聊的问题”,无惧正面冲撞。



她访谈郭敬明,会揪着抄袭风波不放。


万茜对她说自己平时不爱参加综艺,她即刻就能指出来:可你参加过《舞林大会》,而且是两届。



这才是真正勇于追求真相、有态度的采访者。


在第五季《吐槽大会》中,易立竞调侃:“就看我能不能问‘死’他们了。”


我不禁在想,如果让易立竞采访梅根,结局会是怎样?



谢谢阅读。


安那其桑对本文亦有贡献


非非马

媒体人出身,而立之年赴英攻读电影研究硕士,后为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创始人、总经理。现事写作和中英文化交流。

个人微信号:feifeima778。


  • 更多文章


欢迎关注非非马FM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